作者:
张远义
单位:
广东省连州市新民实验中小学校513442
摘要:
СѧÊýѧ£¬ÊýѧÎÊÌ⣬¿ÎÌýÌѧ£¬ÁªÏµ£¬Éú»îʵ¼Ê¡£
对小学生而言,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、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。在
日常教学中,教师尽量在日常生活的问题中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,挖掘数
学知识的生活内涵,在生活中每个角落寻找数学的身影来作为课堂教学的素
材。这样,在他们的眼里,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、摸得着、用得上的学科,不再
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。这样,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、真实,这也有利于
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、态度和意识。对于学生更好地
认识数学,学好数学,培养能力,发展智力,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,具有重要的
意义。 一、创设问题情境,让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
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,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
都存在着数学问题。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
活动的切入点,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来教学 , 利用环境来教学 , 把生活中的生
动事例和数学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, 能让学生在熟悉的
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,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,增强学习的好奇和
兴趣,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。在日常教学中,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
验作教学实例,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。 如:在教学《分桃子》一课时,我创设情境: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 9 个桃
子放在盘子里,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,有几种放法,可以放几盘?当学生操作
完之后,从中选择五种:(1)每盘放 3 个,9÷3=3(盘);(2)每盘放 9 个,9÷9=1
(盘);(3)每盘放 2 个,9÷2=4(盘),多 1 个;(4)每盘放 4 个,9÷4=2(盘)多 1 个;
(5)每盘放 5 个,9÷5=1(盘)多 4 个。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 子,并提问:可分成几种情况;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:一类正好分完,另一类
分完后还有剩余的。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,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
式,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;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,我们就把它叫做“有余数
的除法”,这样创设生活情景,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,使学生身临
其境,轻松的接受新知识。 二、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
生活是数学的源泉,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。善于捕捉生活现象,
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,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,
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。新的课程标准更多
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,探索数学规律,主动地运
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,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。学生在现实问题
中看到数学问题 , 得到数学知识后再应用于新的现实 , 从而使数学成为一种
“本领”这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。在教学中我们要善 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,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,设计学生感
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,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
联系——数学无处不在,生活处处有数学。
捕捉数学问题,解决生活实际
◆张远义
(广东省连州市新民实验中小学校513442)
关键词:
СѧÊýѧ£¬ÊýѧÎÊÌ⣬¿ÎÌýÌѧ£¬ÁªÏµ£¬Éú»îʵ¼Ê¡£
项目:
教育部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总课题组基金项目
文章编号:
项目类别:
项目来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