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德鲁·米勒就是要在《从月亮来的男孩》中写出一棵树木的疼痛,以文学的样式,论证皮肉之苦与心灵之痛的相通与差异。
——阎连科
《从月亮来的男孩》([英]安德鲁·米勒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)是一部在国内外备受赞誉的长篇小说,读罢全书,我忽然觉得人生因“疼痛”而幸运,也让我正式对“疼痛”报积极态度,而非以前的排斥心态。如果没有痛觉,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就彻底成为一个炼狱?
小说开篇写道:“即便如此,你这一生,是否得偿所愿?是的。你所愿为何物?在这世上,成为被爱之人,感受自己受人所爱。”
故事的主人公天生不能感觉疼痛,11岁才开口讲话,被村里人视为“怪物”。由于传染病肆虐、家庭变故,他不得不开始四处流浪,遭遇各种奇事——有人利用他没有痛觉的身体贩卖灵药,有人收藏他作为展示品。历经了人间的丑恶与贪婪,没有任何痛感的詹姆斯却逐渐显示出自己的天才。从皇家海军退役后,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,取得了极大的成功。然而,他天生的冷漠也影响了他高超技术的发挥。由于不能感知疼痛,他也无法理解别人的痛苦。“铁石心肠”成为他的代名词。作为优秀的外科医生,他一边用手术刀不停地切切割割,一边对周遭诅咒个不停,毫无同情之心。
如果没有疼痛,我们会渐渐步入迷途,可能会因为一口沸水,而让自己舌尖残废,而无法说话,可能因为某一晚休息,而自己身体被外物所伤,却毫无知觉。最终沦为没有情感,对周围的一切小心翼翼的“怪胎”。
疼痛,其实是一份得之不易的礼物,它让我们变得有血有肉,更像一个人。作者发出感叹:“这个世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,是需要一个闪亮平庸的人,还是一个卓绝却心如铁石的人?”
如果没有遇见那个宿命般的女人,故事的主人公本可享受着世人的畏惧与尊敬,冷漠地度过没有激情的一生。而在东欧的森林里,詹姆斯遇见一个女巫般的女人。这个女人慢慢走进了詹姆斯的内心,她告诉他,疼痛是什么感觉,人为什么开心时会微笑,欢乐又是什么滋味,为什么失去朋友时,人会忍不住流泪……詹姆斯逐渐知道了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。然而,他还是无法体验。宿命的那一刻终于到来,他失去了爱人,詹姆斯第一次流泪了。人类的痛苦第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,而这苦难似乎绵绵不绝,没有尽头……
这是一部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小说,魔幻又现实,令人回味。另一方面,小说又让人明白,好的小说并非一定要宏大而高潮迭起,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故事,我们生活中并没有多少值得关注的细节,反而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深层次的共鸣。
正如阎连科在序言中写道的:“在没有痛感的文字历史中书写充满痛感的人的心灵史。它不仅是文字历史的补充,更是心灵痛史的独立;不仅是特异人物詹姆斯的人物传记,更是一段英国民间史的文学传书。”
最后的主人公之死让人惋惜,但作者仿佛在告诉读者,现实生活中如“神”一般既感情丰富又天赋异禀的人很少,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应该从詹姆斯的磨砺中学会爱自己,也爱他人。因为“疼痛”使得我们人类更加坚强,因为“疼痛”使得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,是“疼痛”让他们一步一步迈入巅峰,是“疼痛”让他们的人生命运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。
中教网